首页 互联网发展 头条 研究报告 工作动态 理论文章 网络媒体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网络传播 综合治理 数字经济 盟市动态 网络举报 整治养老诈骗 网络安全 信息化 理论文章
当前位置: 网络传播 > 网络评论

当“开盒”“反开盒”成常态,还有谁能一笑而过?

来源:新华网 2025-03-26 09:21:27

“人肉开盒”,又上了热搜。

某互联网企业高管13岁的女儿“开盒”网暴他人却被“反开盒”。这场闹剧,像一面照妖镜,映射出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。公众的追问集中在:小小年纪,是怎么轻易拿到别人隐私信息的?

涉事互联网企业回应称,经调查信息并非从其内部泄露,而是来自海外社群网站。然而,这一解释并未平息公众的质疑和担忧,而是揭开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。

媒体多次报道,网络买卖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。仅需几百元,便能轻松获得他人的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、职业等个人信息。加价后,甚至能查到银行卡余额、社保缴费记录、借贷额度等高度隐私内容。近年来,受害者屡遭攻击、叫苦不迭。

当个人信息可以明目张胆地标价买卖,每个人都有可能沦为被“网络围猎”的目标,还有谁能一笑而过?

移动互联时代,大量的个人信息被合法不合法地收集、使用着。保护个人信息安全,绝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。保护合法、制止非法,国家三令五申,多次出手,但就是有人无视国家法规,继续胆大妄为。

织密制度的笼子,加大惩戒力度,让胆大妄为者付出应有的代价,才能维护正常的网络空间秩序。

上一篇: 当AI让古人“贴脸开大”,该如何把握玩梗边界?

下一篇: 亟须铲除“开盒挂人”新型网暴养成土壤

主办: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
蒙ICP备1900055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