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互联网发展 头条 研究报告 工作动态 理论文章 网络媒体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网络传播 综合治理 数字经济 盟市动态 网络举报 整治养老诈骗 网络安全 信息化 理论文章
当前位置: 网络传播 > 网络评论

破解“汽车缺芯”难题 亟须完善产业布局

来源:科技日报 2022-03-07 09:00:13

疫情期间,由于多种因素,芯片供应出现短缺,许多行业受到显著影响,汽车产业尤其被“缺芯”难题所困扰。

今年两会,多位来自汽车领域的代表委员强烈呼吁,完善车规级芯片产业布局,加快破解“汽车缺芯”的燃眉之急。

缺芯之痛根源何在

疫情之下,全球范围内芯片代工厂生产节奏被打破,缺芯问题随之而来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介绍,有研究报告显示,截至2021年中,全球有多达169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影响。“汽车行业便是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。”王凤英说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重庆小康集团董事长(创始人)张兴海也关注到一组数据:2021年全球汽车因芯片原因减产约1000万辆,其中中国约减产200万辆。

“车规级芯片普遍对制程要求不高,主流在55nm左右,但十分看重可靠性、安全性和长效性,产品生命周期要求在15年以上,呈现出产业化周期漫长,迭代慢,供应体系门槛高等特点。”王凤英说。

“车规级芯片的制造不同于消费电子芯片对尖端技术与设备过分依赖,但中国在该产业布局近乎空白。”王凤英指出,国内企业车规级芯片产品涉及较少,且市场占有率较低,缺乏对车规级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工艺研发。

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?

“原因在于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,设计门槛高,资金投入大。单片价格仅1至3美元左右,价格低,利润低,且市场规模十分有限。”王凤英说,代工厂更愿意把产能优先安排给利润高的消费电子类芯片。因此造成的后果是,几个国外行业巨头长期垄断该市场,中国芯片企业难以切入。

张兴海也分析,汽车芯片因生产周期长、投资收益低, 芯片厂商对于汽车芯片的生产线扩产意愿相对较弱;而在疫情影响下,智能移动终端、网联设备等消费电子设备需求暴涨,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产能份额。

“自主可控时不我待”

“当前,加快实现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时不我待。”张兴海说,这将直接决定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。

张兴海认为,芯片产业短期内无法一蹴而就,汽车缺芯问题单纯利用市场手段难以有效调节。

“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汽车芯片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,协调资源、统筹管理国产汽车芯片的研发、制造及应用等,确保国产汽车芯片积极稳妥高效发展。”张兴海还提到,应鼓励整车企业与芯片企业跨界携手、联合创新,政府出台研发补贴等政策,加快推动实现“芯片上车”。

无独有偶,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建议:“国家牵头设立专项资金,鼓励芯片企业、汽车企业共同参与,加快形成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、制造和应用能力”。

王凤英代表则从短、中、长期给出应对之策。

她提出,短期内对扩产、投产的车规级芯片制造企业,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,使企业能够迅速投产以解汽车行业燃眉之急;中期内进行车规级芯片产业链部署,完善产业布局,实现自主可控;长远来看,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,实现可持续发展,以彻底解决车规级芯片受制于人的难题。

上一篇: 代表委员热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

下一篇: 数字时代 如何提升大众信息素养

主办: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
蒙ICP备1900055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