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互联网发展 头条 研究报告 工作动态 理论文章 网络媒体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网络传播 综合治理 数字经济 盟市动态 网络举报 整治养老诈骗 网络安全 信息化 理论文章
当前位置: 网络传播 > 网络评论

莫让谣言徒增“无妄之灾”

来源:南方日报 2025-08-04 09:59:26

“洪水冲走钓鱼爱好者”“两人被洪水冲走”“洪水冲走三个娃娃”……谣言之害,无异于“隐形洪水”。据公安部网安局日前消息,4起涉汛网络谣言案被查处,多人被警方依法处罚。

正值防汛关键期,真实准确的信息也是“安全堤”。可“七下八上”之际,谣言往往闻“汛”而来,消耗社会信任,挤占宝贵的公共资源,给防汛救灾大局添乱,实为变相消费灾情,徒增“无妄之灾”。上述4起涉汛谣言,其中三条素材都出自网络图片,再加上胡编乱造的配文,就能混淆视听、误导公众,说明造谣的成本之低,破坏力之大。发布典型案例,强化警示效应,十分必要。

俗话说:“太阳底下无新事。”说到造谣手法,其实都是老一套。看似新事,实则张冠李戴、翻炒旧闻、移花接木、恶意拼接,把时间、地点等要素改一改,就敢宣称“有图有真相”。加之借助AI可实现批量造假,大大提升视觉冲击力,部分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存在偏差,其迷惑性可想而知。

但很多时候,与其说公众的媒介素养不够,不如说人的理性容易变得脆弱。涉汛涉灾谣言之所以屡禁不绝,不得不说,和这种“弱点”高度相关。面对自然灾害,人们有一种天然的敏感,在得到确凿信息之前,不少人会选择“宁可信其有”。许多现实案例表明,在互联网的语境下,从众心理的作用下,这种恐慌情绪极易形成几何级传播,形成“重复曝光效应”,一边是越传越离谱,一边又是越传越像真的。所以说,辟谣是与时间赛跑的“硬仗”,涉灾谣言更是如此。

笔者以为,治理之道,关键在于“快、准、狠”。首先是“唯快不破”,辟谣固然天然滞后于造谣,但只要加强协同联动,健全快速响应机制,及时阻断谣言的传播,越早介入就越能赢得主动。其次是“贵在精准”,一方面,根据谣言特征建立监测模型,通过语义分析、反向搜图等技术精准识别;另一方面,有的造谣者是逞一时口舌之快,但更多的是无利不起早,从养号到引流再到变现,甚至还有专门的剧本和团队,平台应当发挥技术优势,“打蛇打七寸”,及时切断其变现路径。最后是“重拳出击”,散布谣言的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。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加大打击力度,发现一起处置一起,以“清朗”之手、雷霆之势守护“人间真实”。

谣言止于智者,止于共治。在信息的洪流中,不轻易信谣,不随便传谣,多一分思考,多一分克制,才能让“堤坝”牢不可破,让谣言不攻自破。

上一篇: 莫让虚假弹幕“绑架”直播电商

下一篇: 谨防汛期谣言成“隐形洪水”

主办: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
蒙ICP备1900055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