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金秋时节的兴安盟,大兴安岭林海叠翠流金,杭盖草原的牧草摇曳生姿,清澈的洮儿河蜿蜒穿过沃野,滋养着这片北纬46度的“黄金养牛带”。从草原到车间,从牧场到餐桌,一幅“草茂、牛壮、奶优、业兴”的奶业发展画卷,正在兴安盟徐徐展开。兴安盟立足生态禀赋,锚定高质量发展,以政策为帆、科技为桨,推动奶业全链条升级,在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“奶罐”的进程中,交出了一份奶牛存栏26.5万头、牛奶产量47.7万吨,兼具生态效益与产业活力的“兴安答卷”。
在突泉县众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奶牛养殖场,景象同样喜人——2300多头奶牛悠闲地吃着草料,自动化饲喂系统精准投放饲料,这里日均产奶量稳定在21吨,已成为当地中型养殖企业的标杆。目前,全县奶牛存栏已达3.58万头,仅一季度就生产鲜乳2.22万吨,为全盟奶业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养殖端的结构优化正在悄然发生。全盟11个标准化规模牧场撑起优质奶源“半壁江山”。在中农兴安种牛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,技术人员正检测种公牛精液的活力和密度,检测合格的公牛精液经过稀释、罐装、喷码、冷冻等工序后,送往储藏室储存,准备陆续送往全国各地养殖户手中。
走进兴安伊利乳业 “5G+工业互联网平台” 液态奶智能工厂生产车间,一个个包装盒在高速运转的流水线上“飞奔”,一盒盒灌装好的牛奶被机械臂整齐装箱。依托工业互联网、5G、AR、BIM等前沿技术,中央控制室可实现全生产链条智能化管控,完成从收奶、发酵到灌装的全流程自动化最优生产,能耗实现逐年降低。
作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,该公司以“5G+工业互联网”为定位,打造出一座集绿色环保与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工厂。这座智能工厂的建设速度与规模同样令人瞩目:2021年4月开工建设,仅用18个月就实现“点绿成金”,让“一棵草到一杯奶”的产业愿景落地。如今,一期项目设计产能日处理鲜奶1460吨,实际日加工555吨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,兴安伊利已实现工业产值7.21亿元,创税1860.16万元,已安置就业400人,为兴安盟奶业加工产业注入强劲动力。
此外,内蒙古红城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同样忙碌,乳粉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,浓郁的奶香味弥漫在车间,110吨/日的实际产能彰显地方乳企韧性。如今,全盟乳制品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已稳定在665吨以上,在兴安伊利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,加工端的产业根基愈发牢固。
在科右前旗传统奶制品产业园,兴安盟印象乳业有限公司的操作间内一派繁忙景象,工人们身着统一工装,在宽敞明亮的环境中娴熟制作奶豆腐、奶皮子等传统产品。这里是兴安盟首个地方特色奶制品产业发展试点。依托北纬47度黄金奶源带的生态优势与数百年札萨克图奶食文化,当地正通过“传统工艺+现代标准”的融合,推动兴安盟从单一生产向“加工+就业+市场”的全链条延伸。
眼下,兴安盟正聚焦政策落地与创新驱动双向发力,加快重点项目建设,精准对接企业在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中的需求,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。随着自治区新“奶九条”政策红利释放,饲草料贷款贴息、养加一体化补贴等举措将持续赋能,在兴安伊利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,兴安盟奶业必将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稳步迈进,让草原“奶香”飘得更远。



|
主办: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
蒙ICP备19000555号
|
|